最近朋友圈又被各种投票链接刷屏了吧?幼儿园萌娃评选、单位优秀员工选拔、老家土特产大赛...甭管你愿不愿意,隔三差五总能在家族群收到七大姑八大姨的拉票消息。今天咱们不聊怎么拉票最有效,换个角度扒一扒:当用户点开投票链接后,到底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?这背后藏着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规律?
想象你正在逛超市,用户进投票页面就像顾客推开超市大门。有人直奔零食区(目标明确的投票专业户),有人闲逛到生鲜区(被拉来凑人头的亲友团),还有人转悠半天空手出门(误点链接的路人甲)。微信投票的参与者们,其实也分这三大门派。
先说最常见的"闪电侠"型用户。他们点开链接的动作比抢红包还快,眼睛自动过滤所有文字说明,手指精准定位投票按钮。这类人要么是职业投票选手(比如家长群里的鸡娃大军),要么就是纯粹来还人情的。有个奶茶店搞员工技能大赛,后台数据显示,32%的用户从点开到完成投票不超过15秒,比泡方便面还利索。
但别以为所有用户都这么干脆。有群人会像在菜市场挑白菜似的,把候选人资料翻个底朝天。上次某高校"最美教室"评选,有个用户把20个候选教室的180张照片全点开看了遍,停留时长足足38分钟——这劲头堪比双十一比价。这类"考古学家"要么是利益相关方,要么就是强迫症晚期。
最让主办方头疼的是"到此一游"群体。他们点进来纯粹出于好奇,结果发现要关注公众号/填写手机号/分享朋友圈才能投票,立马拍屁股走人。某宠物选美大赛的跳出率高达47%,其中83%的人卡在授权登录页面。这就好比超市在入口设了个会员注册处,直接把一半顾客吓跑了。
分享环节才是真正的人性试金石。你以为用户投完票会自觉转发?太天真了!数据显示,主动分享的用户里,65%是为了显示自己投的选手大幅领先,25%是看选手票数落后着急拉票,剩下10%纯粹手滑点错。有个健身房搞教练人气投票,第一名教练的得票中,有42%来自同一个用户连续转发3个群的"爆肝操作"。
半夜的投票数据最有意思。凌晨1-3点会出现个诡异小高峰,这些人八成是失眠刷手机顺手投票。某凌晨上线的企业周年庆投票,前100票里有37票来自通宵加班的打工人——他们可能正蹲在茶水间泡咖啡,顺手给同事投个安慰票。还有个凌晨两点给幼儿园老师投票的家长,估计是刚哄睡娃摸出手机,顶着黑眼圈完成投票KPI。
最扎心的真相是:90%的用户投票后根本记不住活动主题。有个环保公益投票结束后做回访,超半数参与者说不出具体在选什么,只记得"给穿蓝衣服的小女孩投过票"。但神奇的是,这类用户下次遇到投票链接,还是会条件反射点进来——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新型强迫症吧。
所以下次策划投票活动,与其绞尽脑汁搞创意,不如把"立即投票"按钮做得比红包还显眼,说明文字精简到能扫一眼就懂,分享提示设置在投票成功后而不是开始前。毕竟在这个注意力比流量还贵的年代,能让人停留30秒的投票页面,已经算得上行业标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