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,咱们社区搞党建活动,居然用上了微信投票!你肯定寻思:投票不是选个“最美员工”“最佳菜品”的老套路吗?跟党建能扯上啥关系?嘿,你还别说,这波操作不仅让老党员们玩得带劲,连平时不咋露面的年轻党员都跟着凑热闹了。
事情得从上个月说起。街道办要搞“红色记忆”主题活动,往年无非是讲座加参观,台下打瞌睡的比记笔记的多。这回新来的95后副书记小王一拍大腿:“咱把故事会搬群里咋样?让大伙儿自己选最感人的党史故事!”当天就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接龙——不交稿子交视频,还要求必须用方言讲。好家伙,七十多岁的张大爷愣是戴着老花镜,让孙子教着拍了段山东快书版的《半条被子》,视频里连家里的大黄狗都入镜当了回“群众演员”。
更绝的是投票环节。不搞专家评审,全交给居民们用小程序投票,投一票能攒积分换盆栽。这下可炸了锅:李大妈拉着广场舞姐妹团天天在群里发红包拉票,开小卖部的老周把投票链接打印出来贴在收银台,买包盐都跟顾客念叨“帮投3号啊那是咱楼栋的”。最逗的是有个幼儿园老师,把小朋友的“拉票童谣”拍成了抖音,结果视频意外火了,外地网友都跑来给本地的党史故事投票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人家还玩出了新花样。得票高的故事被做成“有声日历”,扫码就能听;票数前五的党员组成“宣讲天团”,带着自制的表情包去企业巡讲。最受欢迎的那个《菜市场里的党小组》故事,现在真在菜市场门口搞起了“党史知识问答送葱”活动,大爷大妈们背党史比记菜价还认真。
这事儿给咱啥启发呢?党建活动不是非得正襟危坐。你看,微信投票把“被动听”变成“主动讲”,积分奖励让群众成了“自来水”,方言短视频比教科书更接地气。关键是抓住了现代人的两大“命门”——参与感和传播欲。就像那个做了表情包的退休教师老刘说的:“以前觉得党建是年轻人的事,现在发现咱这些老家伙也能当网红!”
当然也有人嘀咕:这么搞会不会太娱乐化?但实际效果说话——原本预计300人参与的活动,最后触达了5000多人;20多个“潜水”多年的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;更意外的是,通过分析投票数据,居然发现了三个有特长的“隐藏高手”:会编程的保安大哥、懂设计的保洁阿姨、玩无人机的外卖小哥,现在都成了社区党建智囊团的骨干。
说到底,党建创新不是硬拗造型,而是找到传统精神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。就像用微信投票这么个简单工具,既保留了“团结群众”的核心,又加上了“好玩互动”的包装。下次要是听说哪个社区搞“党史知识抢红包大赛”或者“红色景点打卡排行榜”,咱可千万别惊讶——这届党建工作者的脑洞,可比咱想象的大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