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群突然弹出条消息:“亲们,帮忙投5号!侄女参加幼儿园绘画比赛!”后面跟着一串投票链接。你盯着屏幕苦笑,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收到投票求助了。顺手点开链接,看着二十多个参赛作品陷入沉思——这些画真的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?
微信投票早不是新鲜事。从最美员工到最萌宠物,从农家乐招牌菜到小区绿化方案,万物皆可投票。有人戏称当代三大幻觉:我能早睡、我会减肥、投完这票就清净。明明只是动动手指的事,却总在深夜收到夺命连环催:“还差3票就反超了!”“截屏发群可领红包!”
商家把这套玩法摸得门儿清。某连锁奶茶店搞新品投票,参与门店必须拉满500票才给上架资格。店长们各显神通,有在收银台贴二维码的,有给投票顾客送代金券的,最绝的是某店直接把WIFI密码改成“投3号连WIFI”。消费者喝着奶茶刷着票,谁还记得最初是想选什么口味?
更魔幻的是投票产业链。淘宝搜“微信投票”,跳出来清一色“真人投票0.3元/票”“包前三名”的服务。有家长爆料,给孩子报的线上绘画班,结课作业竟然是微信投票大赛,前三名奖品是下期课程抵扣券。看着自家孩子作品垫底,咬咬牙花200块买了500票,结果发现第一名家长买了800票。
被拉票的人其实也精着呢。同事老张分享他的投票哲学:“家族群发的投亲情票,公司群发的投人缘票,客户发的一律秒投+点赞三连。”还有人开发出糊弄学——把投票截图发朋友圈设置仅对方可见,既完成任务又避免刷屏招人嫌。
最抓马的要数单位评选。行政部小王说起去年优秀员工投票仍心有余悸:“200人公司硬是投出380票,查记录发现有人凌晨两点用5个微信号狂刷50票。”后来规则改成必须绑定身份证投票,结果第二天全公司都在帮七大姑八大姨实名认证。
也不是所有投票都变味。小区业主群最近用投票决定是否续签物业公司,业委会把各家问题整理成表格,每晚开腾讯会议答疑。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投票,大家反而认真讨论比对,最终85%的真实投票率让社区书记直呼“活久见”。
说到底,投票本是表达态度的工具,用好了能聚人心,玩脱了就成社交绑架。下次再收到投票链接,不妨先问三个问题:这票投给谁看?投完能改变啥?真要较这个劲?想通了就会发现,有些投票值得认真对待,有些就当给朋友捧个场,但千万别为个虚拟排名伤了真感情。
最后教两招防身术:在微信隐私设置里关闭“通过群聊添加好友”,能过滤80%的拉票验证消息;遇上实在不想投的,回个“已投”表情包,深藏功与名。毕竟生活已经够难了,何必在别人的比赛里当气氛组呢?